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原文及解读 刑事诉讼法十六条原文

admin 3周前 (10-25) 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原文及解读 刑事诉讼法十六条原文
(图片来源 *** ,侵删)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关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一条文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逐一解读每一种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这一情形指的是犯罪行为虽然具有违法性,但因其情节显著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法律上认为不构成犯罪,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不会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追究。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追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追究的有效期限,如果犯罪行为发生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司法机关就不能再对犯罪人进行刑事追究,这是为了保障人权,避免“终身追诉”的情况出现,当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时,司法机关不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特赦是指国家元首或更高司法机关对特定范围内的犯罪人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部分的制度,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是指那些已经受到刑事追究但因特赦令而免除刑罚的犯罪人,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指一些轻微的刑事犯罪,需要被害人或其法定 *** 人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才能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如果被害人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那么司法机关就不能对犯罪人进行刑事追究。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那么就不能再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基于“人道主义”和“生命至上”的原则,避免对已死亡的人进行不必要的刑事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除了以上五种情形外,还有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这些情形可能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政策的考虑、人道主义的因素等,当符合这些情形时,司法机关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

以“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为例,假设一起盗窃案件发生在十年前,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盗窃案件的追诉时效为五年,由于超过了追诉时效期限,司法机关不能再对犯罪人进行刑事追究,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人实施了盗窃行为,司法机关也只能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是关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符合其中任一情形,司法机关应当依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或终止刑事追究,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也提醒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